催收的手段蔓延至村委会、社区、甚至工作单位,面对这样的暴力催收,逾期后,负债人该如何应对?
一、催收人员是否有权这么做?
首先,催收人员没有权利将催收手段蔓延至村委会、社区和工作单位。催收作为债权人或其委托的第三方,虽然有权依法对债务人进行催促还款,但他们并没有执法权。关于“走访村委会”、“向工作单位调查情况”、“到户籍所在地取证”等一类的词语,需谨慎对待。如果催收向第三方透漏了债务人的债款信息,就属于违规行为。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第十三条规定,严格遵守国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严禁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或骚扰。
此外,《互联网金融自律公约》第十三条也明确指出,债务催收对象应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要求,催收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行规定的情形除外。
二、这种行为还违反了哪些规定?
催收手段蔓延至村委会、社区和工作单位,不仅违反了上述行业规定,还可能触犯多项法律法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催收人员在这些场所对负债人进行辱骂、威胁等行为,就属于违反了该条款。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明确规定,贷款催收需遵循法律规定,不得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违者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处罚。催收人员在村委会、社区和工作单位的不当行为,无疑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
三、负债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面对这样的暴力催收,负债人应该积极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步要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催收人员的压力而自乱阵脚,更不要轻易相信催收人员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高额违约金或者虚假承诺本金打折等情况。第二步要留存证据。应及时保存这些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若有骚扰到村委会、社区或工作单位,要获取相关的证明,比如向社区工作人员或单位同事求证,并保存他们的证言。必要的时候向互联网金融协会、银保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投诉。第三步要明确告知催收人员自己的态度并依法维权。负债人可以告知对方自己愿意按照合法合理的程序还款,不会逃避债务,但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暴力催收手段,自己将会采取法律措施。可以拨打12348全国法律援助热线或者向当地的银保监会反映情况,若涉及到诈骗性质的催收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四、逾期后如何积极应对催收压力?
逾期后,负债人应该积极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首先,要主动与债权人沟通,说明自己的还款意愿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如果是因为失业、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逾期,要如实告知债权人,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如果目前的收入无法满足还款要求,可以尝试与债权人协商,延长还款期限或降低每月还款金额。
最后,负债人要避免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一些催收人员可能会诱导负债人到其他平台申请贷款来偿还逾期债务,但这只会让负债人的债务越滚越大,陷入更深的困境。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努力工作,逐步摆脱债务的困扰。
总之,面对暴力催收,负债人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债务问题,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催收的阴影,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