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催收变得“温柔”了?
来源 | 消费金融频道
作者 | 里奥
“疫情无情人有情,微光无界共前行。
熬过这个低谷,往后人生尽是上坡路……”
有读者向「消费金融频道」反映,近日收到招联消费金融的催收短信,着实令人“感动”!
也有微博借钱等平台欠款人也收到类似短信。还有欠款人还接到贷款平台“关怀部”电话,鼓励欠款人挺住,积极面对困难……
近几年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让不少企业、小微以及个人都遭受重创,负债人数剧增,不少借贷人无力偿还导致信用卡、贷款逾期,随之而来的就是欠款机构的催收。
以往提到催收行业,常伴随着暴力催收、泄露信息、影响正常生活的等字眼。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催收慢慢被替代,新晋的催收机构手段也更加多样了。
催收手段多样
催收短信这么励志,催收变得“仁慈、温柔”了?
其实不然,「消费金融频道」了解到,这只是催收机构在某个逾期阶段的特定催收方式,这种106开头的短信大多是系统规定模板、固定话术,旨在提醒、施压。
催收机构的新型手段远不止于此,比如:随着逾期用户的增加,许多金融机构选择在前期贷后催收中AI机器人等进行催收。
这种AI机器人不仅不会出现情绪波动,而且效率极高。一个催收机器人每天能够处理6000件逾期贷款,大约是人工的二十倍。
不过,一些催收机构采用的手段就有擦边球的嫌疑。
比如:匿名施压。
有的平台逾期一天就开始电话轰炸,威胁法院立案、冻结账户;有的平台以告知亲友及村委会方式施压,甚至仍然存在爆通讯录行为。
不过他们绝不会透露自己公司的名字,所使用的的电话也是他只能单方面联系你。
相比于文章开头“励志”类型的短信,催收机构更多是发送法院立案、外访通知类型的短信。
这些短信也是106开头的固定模板短信,大致包括「消费金融」「取证通知」「外访通知」「法务通知」「征信中心」等,以将失信人手机号设置铃声、对社区村委取证等方式进行试压。
这类短信并不会告知是哪个平台的欠款,同样你也无法联系到对方。
这种催收机构冒充公检法人员催收,威胁给借款人亲戚朋友及村委社区打电话和发短信,恶意骚扰等催收行为属于软暴力催收,是监管部门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不透露平台和催收公司名显然是在有意规避监管。
其次,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也遭受到不少网友质疑,是调解还是变相催收?
有读者向「消费金融频道」反映,自己收到鹰潭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短信,自己在微博借钱的案件已上传司法平台,申请人是江西鹰潭智慧金服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该读者表示确实在微博借钱上有笔贷款逾期,由于目前资金问题,不能按时还款,想要协商解决,但一直没有达成一致。
根据短信电话回电过去,称是月湖区人民法院的调解中心,能够提供诉前调解工作,称其案件正在排队诉讼,然后提供几种协商还款方案。但是提供的方案,跟之前与之联系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方案并无二样,还款难度仍然较大。不按照他们的方案来,马上将被法院立案。
据「消费金融频道」了解,鹰潭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是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金融纠纷调解组织,而鹰潭市月湖区人民法院调解中心这个部门,跟鹰潭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
而作为一个以“调解”为宗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更应该尽可能的促成调解,而不是以诉讼立案施压。
强监管下催收“从良”成趋势
近几年,在强监管下,催收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善。单是去年一年就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催收机构、催收行为的政策、法规。
去年1月1日《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协会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正式施行,指引对催收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没有获得债务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在晚22点至早8点进行电话和外访催收。
严禁使用“呼死你”等方式频繁致电催收;严禁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以骚扰、恐吓、欺诈等不当手段开展催收也对催收机构的不合规催收方式进行限制。
去年7月,银监会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再次规定“不得违法违规提供或者公开客户欠款信息,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并要求从重处罚强制要求同意使用信息、将消费者提供的信息用于不当催收、擅自办理业务等多种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
12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对催收机构敲响警钟。对催收的特定欺诈行为如批量账号、虚拟拨号、网络地址自动切换等判定为违法。
法规之外,警方也在加大对违法违规的催收机构惩处。
去年6月末,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百日行动”,暴力、软暴力催收机构也被列为“扫黑除恶”的重点对象,一批违法催收机构被警方查处。
面对强监管,也有不少金融机构吃到罚单。
去年2月份,招联消费金融因催收行为不当等8项违规吃到290万元罚单;
6月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和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均因信用卡催收严重不审慎,各吃80万罚单;
浦发银行也因催收业务管理不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被上海银保监局警告。
一些金融机构虽未吃到罚单,但投诉平台上关于暴力催收的帖子铺天盖地。
处于银保监会管辖范围的银行、卡中心、消金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助贷、小贷机构更应该加强对催收行为的审查、监督。
面对监管法规,金融都加强了对委外催收机构的审核,通过一些银行、消金公司及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招标信息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更愿意跟擅长司法催收的律所合作。它们的自身资质、规模以及是否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等成为能否竞标成功的关键。
最后,文章开头的鼓励短信实则有理,负债并不可怕,需要积极面对。催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导向,更需要提高公民的平均素质。不能只靠其中一方去努力改变,而另一方却只是原地踏步。
* 文中观点系作者自身观点,不代表不良观察局平台观点。
* 文中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编辑。
|加不良行业群|交流合作|
往期回顾
1
向不良资产要利润!平安银行一季度收回不良资产超180亿
2
3
消金法诉量近乎腰斩 有机构年降2.5万件
4
5
6
——不良观察局——
问津个人不良资产
让处置变得简单有效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